晓音/文
面:是人的面孔,是具体的形象。影:是抽象的,它依附于具体形象而存在。从字面上,一般人看到面影这个词,直观上它首先是人的面孔,然后才是面孔与光和角度构成的各种关系。
在程小蓓的画中,不管她是以树或藤蔓为绘画主体,在这些绿色的植物后面,总有一些面孔或隐或现的隐身于其中。在她的这一类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她画于2017年的《生息9》.
《生息9》布面综合材料 120×90(2017)
在这幅画中,她让一些面孔从清晰、较清晰到逐渐模糊,再到几乎没有。而画面置于第一个视觉层面的老者和与之相对的另外一个动态的形体,却以背离的体态快速的疏离,她似乎正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出画面……
在这幅画中,程小蓓没有运用硬朗的笔触和线条去勾勒占据画面一半的树。画中,树是柔软的,树的枝条也是柔软的。画面上出现的暖色调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暖色块却对整个画面是一种反衬,它们让整个画面凝结着浓重的阴郁。
虽然,程小蓓把老者放置在画面的前端,但是处于第二个层面的女人面孔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树是枯败的,是腐朽的,但树上仍然要缀满红色的花朵。女人的面孔是斑驳的,她除了眼睛里的光让我们看到她还是活物之外,她被悲愤涂抹成非正常色的嘴唇并没有因为被树枝遮挡而闭上。当然,观众肯定听不到她的呼喊。因为她前面的老者,树木,红色的花朵是那么的威严,那么的强大,那么的糜烂。
在这斑驳的女性面孔后面,还有一层接着一层的人脸。准确的说,是面影。这些面影由于他们模糊不清,所以他们代表了绝大多数,是一个被强大的遮蔽物遮盖了的不以个数计算的庞大的民众群体。
从绘画艺术上看,程小蓓的《生息9》这幅画运用了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手法。在欧洲后印象派大师高更通过绘画呈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她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个反复被咀嚼的哲学问题。
作为一个诗人,程小蓓以“生息”命名的画,她更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空间。她关注的是同在一个地球上,造物主在造人的时候同时造出了人的不平等。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肯定不会认为自己强大到可以随时、随处用人人平等的底牌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被迫屈服于强者和极权者肆无忌惮的排挤和碾压。
当然,本能也会让我们在面对灾难和人祸时发出声音,但是这种声音由于缺少全社会生态环境的支撑而被抹去和忽略。那些曾经呼喊抗争过的人也会在时间的推移中如《生息9》画面中的那些人,从一张张具体的面孔到斑驳成似现非现的面影。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人类社会中,小人物的存在和消失,有时候是因为各种不可抗拒的天灾,更多鲜活的生命,却是因为人类的弱肉强食,相互残害而消亡。这是处于财富社会中的人类的死穴,也是诗人程小蓓对人性的拷问。
2018年8月12日凌晨写于北京上苑
晓音简介:大学中文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班,文学学士。女性诗歌刊物《女子诗报》、《女子诗报年鉴》主编,已出版诗集、长篇小说、诗歌评论集多部。现居广东。2018年北京上苑艺术馆驻馆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