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辨认--臧棣评蒋浩诗
[2006-6-6 17:00:19]
独特的辨认 ——读蒋浩的诗《海的形状》
臧棣
在这首诗中,诗人蒋浩用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再现了我们的心灵生活。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的对话情境,既可用于验证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比如两个恋人之间的特殊的交流,又可用于连通我们所深切意识到的内心生活。 我看来,由诗歌引出的信念中,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富于诱惑力的信念,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实际上是由我们体验的内心生活的质量来决定的。王尔德曾说,生活模仿艺术。这句话,曾令多少蠢货们愤慨。但是,在真正的意义上,比如在我们追问什么是生命的本质时,我们就发现,生活确实在模仿艺术,也应该模仿艺术。或者说,假如以前不是,那么,王尔德之后,艺术确实被生活广泛模仿了。问题不在于王尔德说的是否是一种真理。假如有人以为艺术模仿生活是真理的话,那么王尔德的反论也不是要纠正人们的谬误。问题在于,当王尔德说,生活模仿艺术时,他实际上也就消解了人们所习惯采取的用是否符合真理来看待此类命题的角度或眼光。换句话说,生活模仿艺术,或生活模仿诗歌,这样的命名并不指向我们对生活的本质的认识,也不指向我们对诗歌的本质的确认。它唤起的是,我们重新塑造自我,重新创造生活的新的激情。像诗一样,生活的秘密也在于它包含了生命的多重可能。因此,对于生活的想象,其实是生活的最主要的议题。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一直居于人类生活的核心位置。另一方面,它也容易遭人嫉恨。 也许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我们是否想象过生活的形状?这样的想象意味着什么?或者不妨更坦率地说,我们能避开这样的想象吗?就像在这首诗中,蒋浩所呈现的一种典型场景:什么是海的形状?除了“是其所是”这样的角度,“海的形状”还能是什么?或者说,它还能意味着什么? 从诗的意图的角度看,这首诗的主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所置身的世界。如何辨认世界,其实就是如何辨识人的自我。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辨认,诗人给出的线索并不那么明确,但他也提供了一种暗示:辨认的过程所引发的观察角度的变化,是我们丰富心灵和增进洞察的最有效的自我教育的途径。不。也许不只是途径,而是我们自身成长的一部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常,这样的主题往往在处理细节时,遭遇到重重困难。要找到令人信服的细节和情景,确实很不容易。因为这样的主题往往诱使诗人滑向喋喋说教,或自我表演。但是,阅读这首诗后,我们便能感到蒋浩的处理,确实很独到,也很妥当。在诗的开篇,“海的形状”引出的是一个抽象的、普遍的话题,有关它的问讯也是迫切的,而诗人给出的回答,则相当具体:“海的形状”可以是被拎回的“两袋海水”。这里,“两袋海水”呈现了一种包含巨大反差的形象的具体性。同时,它也透露出诗人的一种回答:“两袋海水”尽管乍看上去,显得如此简单、无奇、平淡,但经由诗人的点拨,它们却刹时呈露出一种丰富的意蕴。它们也是:“两滴滚烫的眼泪”。这里,“眼泪”所代表的主观意象和“海水”所展现的客观意象发生了一次不露痕迹的重合。这种重合对揭示这首诗的主题非常关键。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意在揭示感受对于生活的重要性。诗人通过“海的形状”在日常观感中的不断变形,它一会是“细沙似的面粉”,一会是“锻炼的面包”,一会是退潮后留在海滩上“盐”,……,诗人告诉我们,寻找看待世界的角度,不仅意味着更深入的体验生活,而且意味着对人生境界的领悟。如同诗的结尾,诗人表明,对“海的形状”的辨认,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身的认识:因为“这也是你的形状”。 诗人在此诗中对语调的把握,显示了一种异常成熟的诗艺。这语调里,既有冥想的成分,又有日常谈话的气氛,很好地展现了诗的意图。
附诗
海的形状
蒋浩
你每次问我海的形状时, 我都应该拎回两袋海水。 这是海的形状,像一对眼睛: 或者是眼睛看到的海的形状。 你去摸它,像是去擦拭 两滴滚烫的眼泪。 这也是海的形状。它的透明 涌自同一个更深的心灵。 即使把两袋水加在一起,不影响 它的宽广。它们仍然很新鲜, 仿佛就会游出两尾非鱼。 你用它烧细沙似的面粉, 锻炼的面包,也是海的形状。 还未用利帆切开时, 已像一艘远去的轮船。 桌上剩下的这对塑料袋, 也是海的形状。在变扁, 像潮水慢慢退下了沙滩。 真正的潮水退下沙滩时, 献上的盐,也是海的形状。 你不信?我应该拎回一袋水, 一袋沙。这也是海的形状。 你肯定,否定;又不肯定, 不否定?你自己反复实验吧。 这也是你的形状。但你说, “我只是我的形象。”
查看7837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