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可君批评家
[2012-7-25 21:16:18]
夏可君批评家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1969- ),男,出生于湖北,哲学博士。北京·上苑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曾留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夏可君不遗余力地翻译、介绍了德国与法国当代思想,尤其在海德格尔,勒维纳斯,布朗肖,德里达,让-吕克·南希等现代德国和法国思想家上有深入研究。同时,夏可君也原发性地回应了西方思想,他从孔子儒学“感通”的思想出发,重新打开了对《论语》解释的可能性,他以哲学的逻辑和思想严格的方式彻底面对文本和孔子的个体生命,又以“剩余的思想”重新打开了《庄子》,激发了汉语思想之新的可能性。他就哀悼与诗学的关系在中国传统与现代,以及与西方诗学的比较上,有着自己的思考。此外,他对中国古典绘画艺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基督教绘画艺术,以及当代中国艺术都有持久的研究。
主要论文
《写作的裂缝》:文艺评论,1994,5。
《阿Q以及可能的镜像》:鲁迅研究月刊,1995,11。
《对道德经文本句法层次的分析与解释》:中州学刊,1996,4。
《牟宗三思想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9,5。
《Fuge:海德格尔的世界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0,5。
《绝境的步伐——德里达在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之间书写死亡》:开放时代,2001,11,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2年第一期。
《艺术作品中的世界和作为世界精神的河流》:现代哲学,2002,4。
《海德格尔与世界问题的发生》:现代哲学,2003,1。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德里达书写死之绝境——与Heidegger,Levinas,Blanchot一道发现死亡》:论证第三期,近四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布朗肖的写作》:东方杂志,2003,11。
《礼物的精神——Derrida思想礼物及其对神学的解构》,《道风》:香港道风山神学研究期刊,2004。
《无题的礼物和思想发生的位置——Derrida论馈赠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生产》第一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The Community of Love and Ethos Of Giving: Deconstruction Of Christanity in Jean-Luc Nancy. 2004年11月在台湾中原大学“上帝与公共生活”的国际会议论文。论文集今年即将出版。
《论残雪》:收入《从寻根到飘泊——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与文化》论文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在该论文集中,其中发表了本人关于残雪小说的三篇评论和对诗人多多的一个评论文字,字数有四万字之多。
《<论语>的本体之学:解读<学而>开篇》:收入《原道》第11辑,2005。
《圣母往见》:收入《基督教文化评论》,2006。
《触感神学》:香港道风,2007,2。
《刘小东绘画“烧耗子”》:收入《阅读城市》,2007年,上海三联出版社。
个人著作
1、《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学林出版社,2006年),2、《变异的思想》(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3、《生命的感怀——福音书的图像解经》(台湾,2008年),4、《论语讲习录》(黄山书社,2009年),5、《中庸的时间解释学》(黄山书社,2009年),6、《平淡的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7、《无尽的书写》(花城出版社,2006年),8、《余像绘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9、《姿势的诗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编辑主持翻译了相关法语著作:1、《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2、《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3、《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上海世纪集团出版,2006年)。同时编选诗歌集:《宇龙诗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等。
查看3419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