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介 | 建筑艺术 | 文学 | 新闻 | 上苑艺考 | 艺术家专栏 | 驻馆艺术家 | 书讯 | 国际创作计划 | 艺术品市场 | 上苑人物 | 艺术批评
文章搜索:
标题 作者 内容
只能搜索中文、英文、数字,不得搜索符号!
艺术批评 > 艺术批评
生态时代文学艺术的使命

[2007-7-21 22:11:42]


 生态时代文学艺术的使命

曹元勇

2006年10月,鲁枢元先生告诉我,他筹备已久的一个“生态时代与文学艺术”学术交流会将于年底在海南岛举行,而且会议将与田野考察穿插进行。据说,海南现在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省份之一,因此,把一个与生态时代有关的学术会议放在海南举办,而且在会议期间还要贯穿零距离亲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大自然,其意义和魅力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参加这次会议之前,为了更多地了解我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和生态时代的文学艺术观念,我抓紧时间浏览了一些相关书籍。其中,给我带来很多启发的是鲁枢元先生的《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
  在鲁枢元先生的研究视野里,生态问题、文学艺术及批评问题均不再是狭隘意义上的学科范畴,而是立足于地球人类所处的时代状况和存在状况,内涵更为宽阔,并且充满浓郁审美和人文色彩的重大范畴。的确,正如许多中外学者所言,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生态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的发展,一方面给地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文明,另一方面也给地球生态造成了再也不容忽视的危机和困境。在这样的时代,生态学的研究必然超越当初狭隘的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而把人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与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文化与地球环境的关系等统统纳入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成为更具有现实和时代意义的人文生态学。具体到文学艺术和批评,站在生态全球化的高度去看,“自然”在文学艺术中的边缘化、在文艺批评中的严重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正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自然所具有的认识与观念状况。
  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中,有一篇文章——《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从知识考古学、字源学和古代哲学的角度,缕析了汉语语汇“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丰富意蕴,进而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生机勃勃的体认。按照鲁枢元先生的阐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汉字“风”不只是指称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它还可以代表大自然的情绪和意志,还可以反映一个社会、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民风民俗、价值取向、社会状况,从而拥有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广泛意蕴;不仅如此,“风”还与所有门类的艺术(音乐、舞蹈、诗词、绘画、雕塑等)有关,与社会中个人的人格仪表、精神气质、个性涵养有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风”又是宇宙万物之本体“气”的形态化表现。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风”之丰富的语义场“将人类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它所表述的是“一种人类文化黎明时期的‘活力论世界观’”。但是,技术文明的演进致使像“风”之类的语汇的语义场所体现的这种人与自然原初的和谐统一状态不断遭到弱化和清理,以致在现代社会中“风”只是空气的流动,“气”只是一种自然的、物理的现象;“风”和“气”再也不是体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和谐统一、活力生动的饱满存在,而是统统被简约化为外在于人和人的精神的自然物质。与“风”和“气”相似,诸如月亮、星辰、大地、蓝天、鲜花、山水、草木等等,自然界的所有这一切,最初都曾赐予人类丰富的精神滋养;但是,在技术文明突飞猛进的三百多年历史中,它们丰富的语义场都遭到了压缩、剥离和“净化”。
  由“风”的语义场的萎缩和简化所昭示的正是人与自然原本生气充盈、和谐统一的生态关系的崩溃,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实世界中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对此,鲁枢元先生有着精辟的论述:“语言与自然的割裂催促了人与自然的疏离,语言的功能性偏执导致人类社会生活的失衡,语言的简约化酿成当代生活风格的粗鄙化,语言的干涸造成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萎缩,语言的衰变招致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的败落,语言的塌陷甚至还加速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如此种种,即现代人面临的日趋严重的整体性生态危机。”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在当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化问题面前,文学艺术的责任就变得极其神圣了。因为,文学艺术从本源上讲正好与技术文明相反,它需要的是增强语言的精神生殖力,需要的是扩张语言的审美属性和诗意张力,而不是减弱和压缩。
  在海南岛的“生态时代与文学艺术”学术交流会上,众多学者对文学艺术和批评研究在生态全球化时代的神圣使命达成了共识,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比如诗人、批评家徐敬亚先生认为,生态是一个严重的、斗争的词,生态问题如同熊熊大火、是不能静态地、坐在书房里进行研究的问题,而文艺批评却是可以静态地、优雅地进行的;徐敬亚先生由此对文学艺术和文艺批评在生态危机面前的作用提出置疑。然而,正如当我们的家园面临洪水或是大火的威胁时,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袖手旁观,都应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样,面对生态危机,文学艺术和文艺批评由于它的特质,当然应该积极地参与,而不可能视而不见、游离其外。而且,文学艺术和文艺批评的特质使得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有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去唤醒人类对自然的亲近感、审美感,有责任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审美关系,有责任召唤人类除了认识自然的实用价值,还要更多地开掘自然可以为人类提供的丰富的精神意蕴。 (《生态批评的空间》鲁枢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查看8196次

上一篇
生活即治病 · 张心武
大话当代诗歌-宋琳、杨小滨
林 木 ·上苑序曲
程小蓓•上苑组诗
怀柔区委书记王海平到上苑艺术馆考察
下一篇
首届上苑艺术馆07创作计划入选艺术家名单及启动08第二届国际创作计划
视觉穷人-王鲁
2007中国艺术博览会,将于8月22日——26日
佗佗诗一首:《在上苑》
张曙光诗集《小丑的花格外衣》阅读散记
版权©上苑艺术馆
技术支持:九翱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