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 灾 区 访 问 记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我做的片子《安全 舒适 节省—-农村自建房专业指南》终于下乡了。该片将专业的建房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旨在指导农民合理建房,从而协助地震灾区的自建房重建。2008年12月20日至27日,“农村自建房指南”公益科普活动在四川地震灾区正式展开。这一公益科普行动,主要包括《农村自建房专业指南》的DVD光盘及彩色图文操作手册的免费发放,以及包括建筑师在内的科普小组在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向灾区农民进行面对面宣传讲解。入川之前,科普小组通过各种渠道已与灾区各级政府机构和NGO组织取得联系,并制定了具体的行程计划。我作为该片的导演,也加入科普小组深入四川。下乡见闻,我回来后做了一个简单记录,愿与心系灾区的朋友分享。
12.21 科普宣传活动第一天
行程安排:彭州市通济中学、彭州市小渔洞镇大湾村居民安置点
上午前往通济中学。这个学校的旧楼,塌的塌了,扒的扒了,操场中间土堆高耸,运土车驶进驶出。校舍正在建设,资金已经不缺了,明年九月以前,一个全新的扩大数倍的新校园将焕然面世。
学校组织了家里房子倒塌,家里有自建房需求的学生,以及一些刚刚考完试的高三学生,在板房教室里观看DVD。
我们的开场白大致是这样的:
。。。。我们这个团队,来自不同的单位,也有两个不同的职业,有做建筑设计的,有做影视动画的,也分别来自北京和上海。地震过后,全国各种机构、很多爱心人士来到四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希望能够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我们呢,结合自己的专业,发现能够贡献一点盖房子的知识,以及表达这种知识的方式。今天,我们带来一部短片―――《农村自建房指南》和一本操作手册,希望帮助灾后需要重建家园的人,掌握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把房子盖得更结实、安全和省钱。。。。。这里的同学们,是家里和村里未来的中坚力量,理解能力也比较强,希望同学们把有用的知识带回家,并和我们一起,把盖房子的知识也带给其他需要它们的人。。。。
随行的成都电视台民生新闻频道的记者,在捐赠会后访谈了几个学生,反应很好,学生们都感觉这种科普宣传形式很新颖。有些学生对其中的秸秆墙做法特别感兴趣,觉得特别亲切,因为这是当地随处可见的材料,却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家里正穷,觉得应该正适用。
中午在一个路边的小馆子里吃饭,连同司机十几口人挤成一桌,吃饭中间还停了一次电。我们和同行的成都人,聊地震当天和之后,都各有什么情况。成都宜居确实名不虚传,十几个人的一顿午餐只花费了100多元。
了解到,很多成都人都有在郊区买房置业的理想,政府鼓励成都人援助周边的灾区,有一帮一的家庭援建政策,重建后的房产,按各自协商好的比例分割产权。
也了解到,随灾后舆论的降温,灾民的情绪逐渐从原先被动的亢奋滑下来,回到自己必须面对的现实,承受失去亲人、身体残疾的惨淡未来和心理困境,自杀的越来越多,灾区问题挺大的。
科普活动第一站---彭州市通济中学
学校的板房、有些阴冷的教室
学生观看影片 现场发放的资料
建筑师在现场 学生领取资料
媒体采访学生及影片导演
正在播放的宣传片以及我们的小旗子 阴冷教室中的一条标语
下午13点30分,科普小组到达小渔洞镇。
在这个冬日的下午,板房区里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孩童,镇里的壮年男子都在外面干活。板房区还算干净,板房里挂着腊肉腊肠,有些人家还用碎花布装饰板房里不大的空间,别有家常的温馨。
一个大姐从屋里搬出电视,我们用随身带的DVD机,在板房区的空地上给大家播放。有人从屋里给我们搬来凳子,有一个老大妈给我们拿来一袋子当地的小零食,白色糖衣裹花生那种,使劲劝我们吃,很热情,也很开朗,我们感觉到了当地人的乐观和坚韧。
陆续有人过来,其中有一个来这里探亲的中年男子,跟建筑师热烈讨论起来,给我们提建议。一聊,他是在工地里做过钢筋工的。带着一点酒气,他用行内人的自豪感讨论钢筋做法问题,也说到这里的亲戚家,没钱重建,自己家离这比较远,过一阵也要重建。。。
了解了一下这里的重建政策。家里实在没钱的,只能由政府统规统建,向政府交一点钱,按家里人口每人交一千二。如果自己家里重建,在规划指定的地方或原址,政府给一点补贴,三口五口六口不同的人家,有不同补助标准,三口之家为1万6千元一户。
在前往小渔洞镇的途中,经过小渔洞5.12地震遗址,这是我们到达四川后,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看到地震带来的破坏性场面,断裂的大桥、远处空置的工厂、山体滑坡后的断面都提醒着地震波的巨大威力。
板房区活动结束后,我们的车沿路往山上人家开去。这里原来的山形地貌已因为地震被破坏得很厉害,山体滑坡的痕迹历历可见。据说,这里原有的旅游资源,多年后也很难恢复。
去了一个人家家访,一个小女孩,她父母离异,父亲不管她,母亲在外地打工,目前由外公和舅舅抚养。看了她们家破烂的房子,听了他们重建的设想和困难。他们打算主要利用山上的木料来旧址重建。又看了一户正在重建的大户人家,院子里堆着木料,工人在有一搭无一搭地拌灰浆,我们上前去跟主人聊了一些技术建议,送给他们资料。。。。
继续往山上走。直到一块从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把路挡得很窄,根本过不去。我们原路退回,退了很远才找了一个“小坝子”掉头。
晚上,一个官员要来访,是我们在北京时联系过的四川重建办的。我们想寻求政府更多的帮助,打开渠道,尽量把捐助送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他则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内容和行动计划。
这个官员开始说,交通发达地区受捐物资已远远超出了所需,建议我们往三大洲等偏远地区支援。他告诉我们,老百姓村民只要钱,只要袜子而不要教他怎么种地更高产,也不想学怎么织袜子。。。他建议我们去指导村长、镇长、县长级别的干部,帮助他们工作,才能发挥更大的公益效应。在我们无辜无知的追问下,他说到有奔驰等其他大企业做公益,先圈出一大片范围做公益对象区域,然后在其中选定自己的核心合作单位,深入操作扩大影响。他说:你们不是宗教机构,不可能无穷尽地只是单方面付出,你们的BOSS,肯定也不会同意你们这么做。。。。你们要把它当作一个项目来运作,一个商业项目,跟其他商业项目没什么两样。。。他说,只有跟政府合作,你们才能获得大的效益。我们有点为自己的单纯而感到尴尬,只好告诉他,我们这个就是一次公益捐助,没有其他目标。
在旅馆温暖的灯光下,这位年轻官员生动而晦暗的脸洋溢着不可捉摸的热情。。。。
12月22日,科普宣传活动第二天
行程安排: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绵竹市德阳民乐村、上海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
一早,我们来到成都的志愿者公益组织――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这是一个灾后很有影响的NGO平台,由四川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郭老师组建。该服务中心在512地震期间曾发挥不小的民间救助作用,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NGO和民间组织渠道,协助将宣传资料发送到那些更为偏远的地震灾区。
我们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这个片子,从开始策划到收集资料到制作完毕,用了大概近半年的时间,力求严谨,结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对农村低技、低成本住宅的建造经验,主要向农村居民提倡一个现实可行的结构原则即框架结构,一种材料使用原则,即用柔性材料包裹散碎材料,并对砖、石、土和秸秆材料的墙体分别做出了要点讲解,对农村盖房普遍采取的传统做法,在要点上提出专业改进的意见,旨在帮助各地居民根据自己的取材方便、使用习惯、经济水平灵活运用,提升自建房的品质。
郭老师认为我们的科普捐助现在特别需要,她说,现在政府组织下的重建完成得太急了,而农村人还没想好应该怎么重建,就开始动手了。。。她建议我们也给政府部门送一些,由他们机构去分别发送,推动政府也思考一下。同时,她建议我们,不如进一步扎根下来,到乡镇去建立试点,派人培训,帮助具体的村子把房子建起来。。。。
我们觉得驻扎下来建试点是可以考虑的,但工程大啊人手需要更多,我们做起来会很吃力,需要另做计划。讨论我们这次的捐赠行程,他们感觉我们挺深入的,临别约定,过两天我们把捐赠资料给512中心也留放几百册,列出我们没有走到的地方,由他们负责用平台网络继续发送,有效地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中午之前赶到德阳市。到德阳扶贫办。
在北京就已经联系好,这个扶贫办因为负责援助民乐村600多户村民的家宅重建,需要用我们的资料给村民和施工队做培训教材。见面接洽后,我们一起去往民乐村。
这是一个自然村,自然到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据扶贫办的人员讲,选择这个村子做重建援助试点,是因为这村子原先没有学校没有任何公众活动设施,也是最基本的务农生活,正好在重建中可以尝试新的组织方式,包括生计上的帮助实验。这里的家园重建正在进行。有七个施工队分头负责不同的人家,有两个队还没开始。施工队主要由半路出家的人员组成,应急而生,专业上并不是很强,我们的捐助正及时。他们认为,片子讲解得很清楚,要点也很明确,能帮上大忙,利于村民和施工队切磋推进本村重建。
村里塌损的房子是零星分布的,屋顶没了,灶台物什都露在外面。小路边的田地却绿色清新,不像昨天所见的植物蒙满灰尘。有一户人家,正在一个用塑料布搭棚的院子里办婚庆喜宴,许多面包车摩托车院外停着。我们陆续到两个小卖部发放了资料,然后跟七个队长接了头,交接捐助,也跟陆续围来的村民聊重建的事。很多农民主动前来索要科普资料。
我们看到住在临时棚屋里的村民的生活状况,真是特别苦。门敞着,里头特别窄,一张床挂着蚊帐,周边挤满破旧的家当,这就是他们现在的家,家徒四壁每天冷嗽嗽的生活。。。
出村的时候,办婚庆的人家正在送客,新娘秀色可餐穿着端正,目光含愁站在路边,新郎则笑嘻嘻向她走回来。。。一个大娘在路上给客人发糖和烟,我经过时,她也给我发了一根,喜烟。大娘脸上,分明只有喜庆和对客人的殷勤,一点没有废墟中的愁苦和慌张。
12月23日,科普宣传活动第三天
行程安排:北川市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绵阳市安县教育局、广元市
从成都到北川需要将近四个小时的路程,因此科普小组早上六点多就出门了,在向导小马(地震期间一个民间救灾英雄)的带领下,前往地震重灾区北川。擂鼓镇离北川县城8公里,之前联系的北川县宣传部副部长接应我们前往擂鼓镇板房区。路上跟我们介绍重建情况。在春节前,北川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家能入住新房,沿路可以看到由政府大力统规统建的有羌族风格元素的新小区正在加紧建设。擂鼓镇板房区目前聚居的人口近两万,适建地上盖满了板房,已经没地方盖正式的房子了。。。北川因为是重灾区,而且是羌族自治县,国家对此地重建投入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连板房也是盖得最好的。国家领导人元旦后要来考察。
到了擂鼓镇。果然,这里的板房好大一片,有采暖,有很好的洗浴房,服务配套很齐全,甚至有美容和足底服务,有刺绣活动室,妇女们在里边交流手艺。这里,腊肉遍挂小店林立一派安居融融,镇口就一个集市,水果和蔬菜特别新鲜喜人,人们来来往往的看起来确实更安详。
正值阳光普照。在四面高山涵抱的秀丽中,我们这一行,几天来感觉到头一次心里踏实。全国人民的救援物资在这个重援之地施显了份量,我们好像也看到了灾后的希望。。。。北川不愧是作为了灾区重建的对外展示窗,我们每一眼看到的,都够舒心。
在当地宣传部门协助下,我们在刺绣活动中心播放了影片,进行了讲解捐送了资料,然后我们赶紧奔往安县。
结束在北川的活动后,科普小组赶往安县。安县有17个镇3个乡,受灾也很重。我们主要通过成都的朋友联系了教育系统,想通过三所学校:民兴中学、西苑中学、桑枣中学的孩子们,把建房资料带给当地需要的人家。
因为下午三点半左右要到广元,时间比较紧,考虑到三所学校相距较远,我们午饭都没吃,紧急商量联系,决定把捐助资料送到安县教育局,各校长说明天就到教育局去取。
在震后,教育部门接受外界捐助比较多,知识系统对村县事务也比较愿意担当,做事也更规范。我们这个科普行动,教育口的听了,都觉得特别好特别有意义,所以我们没费多少时间,就通过安县教育局的统一签条接收,完成了对安县的捐助。教育局的人员表示,一定会把这些宝贵的资料送到需到的家长手里。
同行的绵阳晚报记者,一个年轻的四川女孩,石家庄科技大学毕业的,一路上也给我们讲了不少震后新闻界的事。年轻人,在这种时候,总是很容易被触发被感动,她看我们赶路急,要求我们把她放到高速路口,她下来等同事接她,自己回绵阳,我们则继续赶路。分手时,她一个劲地谢谢我们。我们则有点担心一个女孩家高速路边安不安全。
在安县教育局进行交接
随后科普小组长途跋涉前往本天活动的下一站,广元市。
广元是女皇武则天的故乡,旅游资源丰富,同样在本次地震中受灾,但因为媒体和社会关注度高度集中在其他几个重灾区,广元的灾后重建获得的关注并不很多。
广元885义工协会的负责人,之前在联系时说过,广元、青川地区的乡镇,重建缓慢,技术、材料、人力均缺,他们愿意协助我们把捐赠资料发送到需要的地方,除了直接送给人家,资料还放一些到各镇的图书室,利于村民轮流借阅,一起学习。
都是公益的事情,都是志愿精神,没见过面的不认识的人,很快就在街口路边接上了头。我们要求他们,带我们就近看一个乡镇,他们选择了离广元不远的工农镇。
借工农镇的办公楼,他们搞了一个比较正式的交接仪式,由我们委托广元885义工协会,继续这个科普捐助在广元、青川地区的后续发放。参与座谈的还有工农镇的女镇长和宣传部人员,互相介绍情况后,他们希望我们后面,也多多关注这一片重灾区,不仅做科普捐助,也向更多的机构和爱心人士介绍这里的困难,帮助他们引来其他捐助。他们说,这里的砖加上运费都涨到五毛了,材料短缺,资金很少,人手也不够,气候比北川还要寒冷得多,却不像北川有更多的来自国家的扶持。。。。随后,我们看了正在建的几户人家的房子,听到有不少人家,在这种寒气侵骨的天气里,仍然只能住在山上用彩条布搭成的临时棚屋里。。。
确实,这里的山河灰蒙蒙的,这里的人家零散分布。上午在擂鼓镇感受到的轻松欣慰此地全无。。。
我们感觉到,从大的范围来看,重建的步骤过粗过急了,程式化新农村似乎要应势而生,农民的意愿此时已经微不足道,没钱的只能依赖政府和好心人。新农居普遍沿公路统规统建,离自家的田地是很远的,政府让农村人集中居住便于管理,同时也要促成农村的宅基地改革,每户按人口多少限定面积重建家宅。
即使心情沉重,义工协会和工农镇的人还是挽留我们一起晚饭,他们一再坚持,要向远来支援他们的客人表示感谢,盛情难却,我们只好随他们在广元的餐馆吃了半小时的饭,再赶路回成都。
这是科普活动开始以来,行程最为漫长的一天,行程共计800多公里,返回成都时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路上就接到广元那边刚认识的人们问候短信:到成都了吗?你们辛苦了,早点休息吧!
前往广元 午餐
捐赠仪式
当地的重建房样板示范区(“很好很强大”)
路旁的临时住房
12月24日,科普活动第四天
行程安排:绵阳九州板房学校、北川安子坪村(绵阳高新区永兴板房)、遵道镇政府、什邡
这一天科普活动的行程安排的比较紧密,分别为板房学校、板房安置区赠送了资料。
上午先去绵阳高新区的永兴板房区,之前我们联系过北川安子坪村的村长,他们原来的村子已经不在了,整个安子坪村需要异地重建。现有村民全部住在绵阳的板房区,标号为村长都叫不清的A-7-40.41。
永兴板房规模很大,进去之后发现,前面记者提到过的板房建设量过大、居住不满的问题这里也有。从有些窗户能看到,各地来的救援物资比如电视风扇等电器堆放了满满的一房间。这个板房区,因为人不是很多,恰逢阴天,显得更其阴冷。
同在绵阳的九州板房中学,原校是在北川的,因为堰塞湖的原因学校搬迁到这里,教学住宿用房全是板房。正是午休时间,孩子们在一片片土堆上蹦跳,以此娱乐,看起来都还健康明朗。这里的孩子当然只能全部住校,几周才回一次家,跟家人团聚。
九州板房学校
庞大的板房区
永兴板房区
科普小组还来到绵竹遵道镇的办公板房区,为当地赠送了相关资料。遵道镇地处绵竹市西北部,人口21703人,地震后这里至今景象凄凉:倒塌的房舍仍然未清理,砖石土块木条,仍然如当日那般散乱悬搁。一场大地震像是昨天才刚刚发生。人们住在房子边的棚屋里,用布和塑料布围合的棚屋,边角透风,该是多么冷。街市的摊贩也是一副临时的摆设,纳闷间,我们来到了镇政府办公的地方―――两排十来间的板房办公区,镇长、书记等都在一个黑屋子里开会,这里停电了。
两面环山,雾气浓重。板房边上,是一片空地,原来是镇政府办公楼,已经全部塌毁。据说,镇里一个书记当时那刻也是在那里离开人世。万科正援建这里的学校,我们看见一辆车子和几个年轻人,像是万科的驻地工程人员。未及闲聊,我们进屋跟镇长介绍这个捐助,也是在一间黑屋子里,交谈、签收。这个交接,是几天来场所最局促的一个,且因停电,显得重建安置工作在这里尤其艰难。
太冷了这一天。跟我握手的一个壮年男子的手掌,居然都是凉的。
遵道街头
废墟上的拾荒老人 “民以食为天”
离开遵道之后,通过与什邡市宣传部联系,科普小组下午又从绵竹市赶到什邡。什邡是本次地震的重灾区,沿途看到很多毁坏的建筑及当地居民生活的简易生活帐篷。什邡是北京对口援助地区,我们联系的是什邡市宣传部副部长邹艾艾。因为昨天太累了,我们都希望今晚能早点赶回成都休息,就没去找路,将车停靠在进入什邡市后的一个标志建筑边上,请宣传部的人到这里找我们。接头的情形颇诡异,两车挨近------人探出头-------点头招呼--------下车交货签收。来的秘书说,邹副部长正在跟北京来的焦点访谈的人开会,没法亲自前来。秘书说非常感动,他很快分析说,这片子安排到什邡市电视台播放,会让更多人受益。。。
一个对市级政府的捐助交接,我们就如此这般在街头进行。那时是黄昏六点半,秘书说请我们一起跟部长晚饭,我们实在太累了,都急着回成都,断然婉拒了。路上,接到邹副部长的短信:“谢谢水晶石公司和你们对什邡的关注和援助,患难见真情!你们和公司的大爱,什邡人民将铭记在心,什邡灾后重建的工作浩大而繁重,希望继续能得到贵公司的关爱和支持。这些资料我们将尽快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并适时在我市电视台播放,祝你们工作顺利,圣诞快乐!”
当晚,同行的盈余女士,发现自己的手机,在办理捐助交接时拉在了遵道镇的镇长办公室,被另一个参与万科建设的志愿者捡到了,正守着手机候她打电话来。。。
在街头进行的捐赠交接仪式
“与时俱进”的三星堆雕塑 科普小组合影(缺少建筑师臧峰)
12月25日 科普活动第五天
科普小组按照原来的约定,为成都512民间救助中心送去部分资料。
由于交通等原因,我们这次没能前往四川省阿坝洲,但还是与阿坝洲委宣传部的陈顺清副部长取得联系。他在电话里忍不住说,“太好了,1月9日我们有一个‘科技三下乡”活动,正好可以把这个捐助结合进去”。实在路途太远,我们商量了一下,采取邮寄的方式对阿坝洲进行捐助。通过邮政快递的方式向阿坝州赠送宣传手册600本,DVD光盘 250套。
在这一天一个来自大巴山的公益组织,也跟我们取得了联系,希望帮助我们负责向大巴山灾区发送资料。
同志们还留在成都要处理处续事宜,我则当晚飞回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