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 圆 (3).
刘玉涛作品阐述
我近期的作品画的都是城市夜景。之所以这样选择是有两个考虑,其一是技术上的:夜景可以让我把物象画的很朦胧。牺牲物象的清晰度可以是画面上笔触、肌理等迹象得到强化。让观众更多的注意到绘画本体。而且我认为这些个人化的迹象处理会给图像加入更多的内涵,会使图像更多的带有画家的主观性,使画家的主观表达更纯粹、更强化。同时,夜景可以让我减弱画面的色彩。我喜欢用黑白或是很弱的色彩来处理画面。给人一种陈旧的时间感,也会使画面显得沉稳、内敛,给观画者更多思考、遐想的空间。套用老子一句话:五色使人目眩!我的画是以照片为依据的。照片里会有一些被眼镜忽视的东西被记录下来,镜头自己也会创造出一些东西,比如光晕、比如移动物体的虚化的影子,比如车灯拉出的常常的光线。这些是很有意思的,给这些图像找到对应的油画表现语言更有意思。也就是说,我的作品是强调绘画性、强调表现性的。我一直认为绘画艺术某种程度上怎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就像国画,就是山水、四君子,但是大师和玩票的有着天壤之别。
其二是内容上:我特别喜欢夜里在安静的街道上行走的经验。白天过于熟悉而索然无味的景物,在夜里都显得神秘而陌生。我们都以为白天我们的视力更好,看到的更多,但是晚上我们会看到许多白天被我们忽视的东西。路灯投下来的光线照亮了一段路面,也照亮了电杆旁的行道树。冬天光秃秃的枝桠在昏黄的灯光里总会给我感动。也许这只是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这些画面总让我想起青春期。总是会有一些场景会让人忽然从当前的事务中激灵一下脱身而出,回想起一些毫无关联的事件。我相信这种感觉大家都会有,而且是可以打动别人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让人看了有这种激灵一下过电的感觉。或是想起自己成长中的某些故事。街道就是城市的缩影,城市是很多人生活的环境,虽然很多人都在说城市的种种弊端,但我们甚至都有城市依赖症。从小就出生在城市、成长在城市的人对城市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水泥的电线杆、斑驳的砖墙、修剪过的行道树…都是他的童年记忆,会影响他的性格养成,如同真正的自然一样。我希望我作品里的街道也是一种风景,也可以很抒情。也就是说我的画是叙事性的。
虽然一直在画城市夜景,但每个时期我想找一些不同的东西。最近的画里有一些新的尝试,一是圆形构图,一是公园题材,都是想找一些传统元素,与传统绘画有些联系。圆形构图在国画里经常出现,显得柔和、雅致。与影像感很强的城市夜景形成一种对比。另一方面,钢筋水泥的城市也在成为传统。公园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城市里刻意的去创造野外的假象,在当代刻意创造在古代的假象。充满了理想化和造作。尤其夜里可以拍到电灯光下的“山林”。可以很自然的用西方的透视、造型和色彩体系来画传统中国绘画的图像。所以很感兴趣。
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下画画是很落伍的,我却偏偏选择画画,而且画的更模糊、更灰暗、更柔和、更小…让落伍来的更纯粹。在大家都想要争当前卫的时候,我想主动退半步!在大家都以强势示人的时候,我想示弱!我想这也不失是一种适合我的策略。我愿意称我的绘画为“弱像表现绘画”。所谓“弱像表现绘画”并非经典表现主义那样也夸张的造型、色彩、笔法强悍、直接的宣泄。而是在理性控制的范围内,细腻准确的表现、表达。“弱像”是指减弱画面的物象再现,突出笔法、色层、肌理的变化。减弱画面色彩、甚至明暗对比,在相对虚空的画面氛围中使每一处细小的心绪变化都能清晰、敏感的传达给观看者。“弱”是一种哲学、一种姿态。老子有“去强守弱、处弱为强”的说法。 “弱”如果做得好会是最强大的力量!在当前的艺术大背景下,相对于行为、装置、影像等新媒体,绘画艺术只能是一种弱势的艺术门类,何不冷静下来真正把“弱”做好?
刘玉涛2011-7-19
于北京上苑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