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介 | 建筑艺术 | 文学 | 新闻 | 上苑艺考 | 艺术家专栏 | 驻馆艺术家 | 书讯 | 国际创作计划 | 艺术品市场 | 上苑人物 | 艺术批评
文章搜索:
标题 作者 内容
只能搜索中文、英文、数字,不得搜索符号!
艺术家专栏 > 艺术家专栏
翟永明访谈:《我的优势只能源于生命本身》

[2011-8-9 23:11:42]


我的优势只能源于生命本身

知青经历

七十年代的田园乌托邦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曾撰文说你在中学阶段就有乌托邦梦想,到底指的是什么?

  翟永明(以下简称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从贵州搬回成都,搬到一家老公馆居住,注意到院子里一个大我两岁的姐姐,我和她都读26中,都是北方人。相对于成都人,我们长得又高又大,这让我们成了无所不谈的“闺蜜”。我和她挤在只有五平方米的闺房里,躺在她的小床上,没完没了地聊天……当然了,我母亲对此很不安,以为我们会成为同性恋。

  记:你在中学总有些爱好吧?

  翟:我和闺蜜开始喜欢舞蹈,但发育的烦恼跟随我们。篮球队的女孩都发育健康,穿上球服,看起来更加成熟。每次比赛,男生都聚集在篮球架下,不怀好意地鼓着掌。这让篮球队的女生们畏手畏脚,很多时候,球在中场传来传去,大家都不愿意三大步上篮。七十年代的中学女孩没有电影《美国美人》中那些拉拉队女孩的骄傲,有的只是禁欲意识和身体不听指挥的耻辱经验。这让我练就了一手3米圈外准确定投的绝活。

  记:后来呢?

  翟:好朋友下乡到广汉的连山人民公社,就是后来闻名的梨花沟风景区。我每到放假就去那里,满世界都是水果飘香,由于交通不便水果运不出去,可以随便吃。我发现知青也不怎么劳动,他们组织的宣传队成天载歌载舞。你想想看,水果、花香、歌舞、赶场、田园、青春、浪漫,这些元素加在一起,一种乌托邦的幻象就出现了。而且,我实实在在置身其中!

  记:你就跟着下乡了?

  翟:我高中毕业后就急着报名下乡。按当时一些情况,我其实可以不去,但觉得自己大了,渴望回到田野,去过一种独立的属于自己的生活。1976年六七月,我来到了静安大队。当时和我一道下乡的只有一个同路人,她家在新都县城,每天骑自行车来回,等于上下班。我独自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老鼠吱吱吱,夜风在门缝打唿哨,总觉得有脚步声靠近……

  记:我查阅了那一时期的报纸,在1973年5月的《人民日报》上,有一条涉及你所在生产队的报道,说那里“较为后进”……

  翟:这里比较封闭,没有果树,没有歌舞,也没有什么人理睬我,只有水田和蚊子,我的乌托邦田园之梦受到了巨大挑战。毕竟我一直是中学篮球队队员,我必须学会随遇而安。这样,我与生产队的农民一样,早晨6点被鸡鸣叫起床,挥舞扁担和锄头下地。9点多回来煮早饭,然后继续下地干活;下午1点多回来做午饭,再一气干到天黑才回家生火……那个闺蜜已经陷入热恋,我像个旁观者分析他们的进程。深夜还要给她回信,发表我的看法。

  劳动的艰辛不用多说了。冬天我去砍莴笋,手冻得失去知觉。当时家里每月给我5元钱零用,有段时间我一直吃豆瓣下饭。5月份打麦子,农民们会几天几夜不睡觉,连轴转,我这辈子唯一一次感受过的情景——走路都睡着了。

  记:你一直没有退却。

  翟:是的。我有一分自留地,种蔬菜、种黄豆,自己也喂鸡,实在没法了我还卖过口粮。新都的条件毕竟比一些地方好点,没饿肚子就是万幸。记得第一年召开年终大会,除掉口粮,我分了二十几元现金。
  
  记:对你来说,劳动一年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翟:我不这样看。当时我就是一个普通知青嘛,何况我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明白了田园乌托邦的不切实际,逐渐体会到生活的重量,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也可能为我以后的变化打下了基础。


纸上涂鸦

不过是为了对抗黑夜

  记:阅读与知青是两个不可分开的关键词,你那时在看些什么?

  翟:梨花沟知青那种火热集体的感觉,在我这儿一点也没有,我感到沉闷和孤独,大多数休息的时间,我都用来阅读。后来我常想,如果我也到梨花沟这样的地方,我可能会像傅天琳一样成为一个果园诗人,绝不可能写出《静安庄》。

  记:读《静安庄》可以感觉到你关闭了外部图像的干扰,使得捕捉天籁之声的功能得以归位。在这个“鸦雀无声的村庄”,你展示了你奇特的声音捕捉术。

  翟:我自幼是一个古典文学的狂热阅读者,这决定我不同于北京“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者,他们有条件阅读到“黄皮书”和“灰皮书”。我只能顺着古典的意象和哀愁行走。我喜欢看武侠和公案小说,《三侠五义》被我活生生翻成了两半。另外大多是描写才子佳人的古代作品,还有西方十八九世纪的爱情小说,比如《简·爱》,滚瓜烂熟,而对我造成震荡的则是《牛虻》。我从父亲藏书里翻出一本《唐诗声韵》,读了半年,还是没弄懂平仄,这阻止了我进一步写作古体诗词的愿望。

  记:可惜你当时没继续古诗词写作,说不定又是一个吕碧城……

  翟:生产队的人发现我爱看书,带我去家里,找到一本《笔生花》,让我通宵未眠。父亲有不少古典戏剧集,我也带些《桃花扇》《西厢记》之类到乡下混时间。

  记:阅读之余也写作吗?

  翟:只能叫涂鸦。我怕黑夜,知青经常晚上开会,回家我必须经过一片坟地。跑步回来,心咚咚的,我在纸上写,不过是为了对抗黑暗。

  我中学时写了很多古体诗词,下乡两年大约又写了几十首吧,包括自己画的配图,可惜全部遗失了。你提到我何时接触西方现代文学的,那都是在我大学毕业后。

  记:你返城后情况如何?

  翟:1977年我进入西南技术物理所工作,后来通过了兵器工业部内部考试,被推荐到电子科技大学(当时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读书。由于单位当时有很好的电教设备,我看了大量西方电影,培养了我的审美,对色彩、造型、域度等视觉元素逐渐敏感起来。由于看电影上瘾,常常逃课看电影。后来我喜欢电影、摄影、造型艺术等,均可以在这段经历中找到痕迹。

  记:看电影、看画也是一种阅读,那时西方文学名著开始大量出版了……

  翟:你肯定知道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封面外围饰以一圈精美的纹饰,内里又是一圈简洁的单线装饰,书迷们称之为“网格本”。我听说书店到货了,但买不着。最后跑到沙河新华书店终于买到一套!心中狂喜。那时我才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作品。

  记: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阅读和生活?

  翟:我对人生没有什么刻意的规划,比较随缘,也没有很留心自己给人的印象。我在单位里第一个穿牛仔裤,被其他人看成另类……1980年毕业回原单位后,写作状态好,完成组诗《女人》等,后来我请人油印了20份送朋友。

写作任务

做减法,不做加法

  记:你暗示了一个问题,那时处境不佳,活得有点压抑。

  翟:我的穿着打扮,阅读写作经历,我的朋友圈子,其实是我女性意识的组成部分。因此,常有身着奇装异服的艺术家来单位找我,单位上的人对我侧目而视,我强烈感觉到我成了异类,想出去透气,可是到哪里去呢?我在思考女性命运,关注女性内心感受,那种敏感、内向的情愫……

  我打印的诗稿传到了北京,李小雨看到后来成都找到我,邀请我参加1986年的青春诗会。诗会上我结识了韩东、于坚、车前子等诗人。《诗刊》选发了《女人》6首,给了我很大鼓励。我参加诗会回来,下定决心离开单位。

  记:那时离开单位需要勇气……

  翟:是啊。我四处找工作,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可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我不死心,又去一家文学杂志,偶然听到一个人在议论我,我一下豁然了,从此断了再去找工作的心思。1988年,成都市作协聘请我为合同制作家,这样写了两年。这一年,我的诗集《女人》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引起较大影响。约稿也多起来,看来,写作可以养活自己了。

  记:你何时开始出国的?

  翟:1990年去美国两年。回来后我写了一批散文。其实是阅历到达一定阶段后,对往事、对诗歌、对女性意识的一次反刍。“我永远无法像男人那样去获得后天的深刻,我的优势只能源于生命本身。”想清楚这个问题,我就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情。

  记:你走访过三十来个国家和地区,考虑过在国外定居吗?

  翟:我喜欢旅行。以前考虑过定居,后来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我无法在一种远离母语的环境里写作和思考。毕竟写作才能体现我的手艺。

  记:你在国外时,感觉西方作家对汉语写作了解吗?

  翟: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作家好像根本无兴趣了解当代汉语作家,他们只对李白、寒山等人推崇备至。我曾与一个苏格兰作家交谈,她对我有关苏格兰经典作家的津津乐道大感惊讶,而她说不出一个中国当代作家的名字。近年,由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逐渐感到西方文坛也留意当代中国作家了,有些汉学研究者则显得更为急迫。这是经济强势带来的趋光效应……

  记:你在国外出版了三本诗集,目前还有什么打算?

  翟:就写作任务而言,我是做减法,不做加法。我在2010年完成了一个诗剧,上演大概有一个小时的长度,属于舞台剧。等修改好了,今年我会公布。

  记:再回头看看你所说的乌托邦,其实那不是梦,你的乌托邦就是写作之舟抵达的静美星空。再问一个问题,不做母亲如何体验女性意识?

  翟:我觉得女性意识与母亲无关。做母亲固然有母性的女性意识,那么不做母亲也有不做母亲的女性体验,对吧?



作者:蒋蓝 来源:成都日报

查看24117次

上一篇
曹西冷(上苑驻馆艺术家)油画展
唐棣一分钟实验影像作品
马悦然:有中国作家欲贿赂诺奖
保罗·尼尔森诗《杀戮镇的哀歌》(梅丹理译)
《弱像绘画》上苑艺术馆2011年驻馆艺术家架上画四人展
下一篇
白其含(上苑艺术馆2011年驻馆艺术家)
刘晨阳(上苑艺术馆2011年驻馆艺术家)
顾彬《什么是好的中国文学》
王嘉(上苑艺术馆2011年驻馆艺术家)
Ludwika(波兰驻馆艺术家)
版权©上苑艺术馆
技术支持:九翱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