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 Lin (Candidate of 2011 Residence Programme)
[2011-1-31 16:42:01]
黄淋
(上苑艺术馆2011年国际创作计划候选人)
1975年生于重庆,
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本科),
200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居重庆,职业艺术家。
2008年策划[自定义-不署名]艺术家群展,并成立“匿名艺术家临时小组”。
2009年4—5月参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家驻留项目
2010年成立“黄淋综合艺术工作室”
个展:
2007年 “黑线”——黄淋个人作品展,北京空间画廊,北京
群展:
2010年 新锐艺术家年度提名展,501美术馆,重庆
2010年 首届艺术家推荐展,重庆
2010年 融——当代艺术交流展,重庆
2009年 18个我们依然需要超人的理由——影像艺术节,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上海MOCA当代艺术馆,重庆Organhaus艺术空间,广州维他命艺术空间,香港艺术中心,曼谷,班加罗尔,孟买,吉隆坡,新加坡,东京,迪拜,乌兰巴托
2009年 “方.面”,器.Haus空间,重庆
2009年 记忆的影子,Atelier am Eck,杜塞尔多夫,德国
2008年 “围观”,器.Haus空间,重庆
2008年 第二届Vital重庆国际现场艺术节,501艺术中心,重庆
2008年 “2008第四届‘农民街’”当代艺术展,北村艺术区,成都
2008年 “囧——表达与姿态”第三届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2008年 新视觉’08:底片 ,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2008年 “我在流通”——三面体艺术小组第一回展,501美术馆,重庆
2008年 [自定义-不署名]艺术家群展,川美艺术沙龙,重庆
2008年 “重释当代”,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广州/重庆
2007年 “各形其式”艺术展,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7年 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都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
中外博艺画廊,北京
2007年 四川美术学院2004—2007现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展,重庆美术馆,重庆
2007年 后后时代------艺术猎库首次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重庆
2007年 “草根话语”,川美艺术沙龙,重庆
2007年 潜力.成都-------2007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成都
2007年 中英“艺术教育与创造能力”教学研究展,重庆美术馆,重庆
2007年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邀请展,重庆美术馆,重庆
2007年 坦克库艺术家作品展.2007,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7年 “城市化生存”,108艺术空间,重庆
2006年 “形色冲冲”艺术展,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狂人日记”R5a#版》布面、综合绘画 170X140CM 黄淋 2010年.
《暴力游戏﹪¥¥££》布面、综合绘画170X140CM 黄淋 2010年
行为装置(实验中)2217
行为装置(实验中) 149.
行为装置(实验中)_2231
行为作品:《KVCIO症》黄淋 2008年10月16日15:30
影像作品:I hope it won’t be me forever! 黄淋 7’13” 2009(剧照2).
装置作品.
虚构、重构与延异
——黄淋
借助文字与图像进行记录、交流、传播和表达,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并且文字与图像已作为我们研究和重构历史与文化的有力物证。
但我们习惯的方式是文字和图像互为注解、补充。同时,图像与文字呈现了一种独立与分离的形式,意义上却表现出一种递进式的、线形的逻辑关系。
在我的近期的作品(包括绘画、装置、影像)中,我试图用打碎的文本、破碎的图像与残破的物件进行一种互动。在它们之间去任意的间插、覆盖、链接、碰撞、叠加、置换、互译、破坏、消极、错位、扭曲、折叠、铸造,试图去建构一个多义的、不确定的、荒诞的、压抑的、深邃的、超现实的另类世界。生活的体验、情感的创伤、人格的扭曲、精神的裂变、社会的畸形、价值的混乱、体制的压迫、心灵的缠绕等成为了这批作品结构和逻辑的支点。作品中选取和呈现的物件、图像和文本都变得异常的宽泛,但几乎都与生命、性、生灵和精神息息相关。同时,如此繁复的群落,似乎都能寻找出一种隐藏的秩序,它们都在按某种不确定的轨迹生长、繁衍、蔓延、博弈、厮杀、破坏、毁灭、枯萎和死亡。作品中语境的呈现成为了每个艺术元素激活的关键,犹如一个灵动的剧场。我看似一个旁观的导演,但我的灵魂却时时在其间游荡。
一个孤立的图像、物件和词语没有固定的意义指向,需要将其置入具体的语境和特定的上下文关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判断、联想、转译和释义。
今天,对于有着丰富的图文互译、转换、并置、错位和互动经验的人们来说,任何一个细小的符号、图形、文字都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我期待观者能在作品中得到一种迂回的、跳跃的、互动的、创造性的、可变的、游离的、间断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思考。犹如琐碎的记忆,断裂的文化,多重的人格,变异的社会。作为艺术家,需要慢慢的注入、实验、修正、思考、篡改、虚构、叠加、剥离、溶解和沉淀。
同时,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构记忆、探究社会、虚构精神创伤、假设某种逻辑关系的过程,也是艺术家文化想象的艰辛过程。敢于虚构成为艺术家的基本素养,而赐予普通物件、图像与文字的灵性、思想和精神是艺术家的救命稻草和天职。虚构的历程也是艺术家借用美学的方式自我求证的精神历险过程。我试图去建构一个游离于直观和虚幻之间的文化与精神“档案馆”,并不断的输入精神与情感创伤的信息,借助“档案馆”里的每个“生灵”进行传递。这些信息更似神秘的、无孔不入的、隐形的病毒,他们时隐时现,游离于整个无边的疆域中。
在作品中,我在不断的浇灌、培育、改变、控制某种发展、生长和繁衍的态势。作品渲染出的氛围似乎和道场、剧场、游乐园、植物园和博物馆有关,似乎是一个超现实的梦境,一个电影的神秘场景,一个邪恶的道场,一个考古的现场……这样一个游离于天然和人工的异化场域,我们可以在里面寻找到很多切入思考、考证、研究和联想的痕迹和线索。这里有真实的生物体、日常的现成品、抽象的文本、“捏造”的象征物,它们的并置虚构了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逻辑。时空的错位、断裂、杂糅和荒诞既成了链接的结果,又成了建构新的文化与审美体验的开始。
打破一切既有的逻辑关系、审美经验、思维模式和知识范式,延伸、交叉、叠加、阻断成为我近期文化实验一种方法。目前,无论我对于媒介的涉猎,社会的指涉还是精神的抽离,都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维的。简单的、直译式的、线形的、经验的、滞后的图像叙事成为我抛弃的对象,这样的虚构方法和审美模式过于浅显和直白,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更复杂、曲折、深入、多维、多义、前卫、包容的文化探究的方法。
方法系统的设计、虚拟、分析、建构、改良、求证、试验与呈现,是我近期工作的方法和策略。局部的抽离和展示,对艺术家作品的判断和研究都会趋于片面、武断、非客观的。系统的根植、深入、实验、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项目,是一个复杂的文本,是艺术家独特方法论呈现的有力考证。
虚构,也成为了我的一种文化介入的方法。寻找虚构的理由,建立特殊的虚构方法,对虚构美学的研究,考究虚构的意义自然成了我的工作范畴。
这里的虚构当然不是无源之水,它与艺术家的特殊的成长经历、社会体验和文化判断有关;与时间、记忆、历史和意识形态有着某种互文关系;与美学、社会学、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和神学的跨界研究相关。
2010年10月于重庆
revealed 6057 times
|